国际显示周(SID Display Week 2025)于5月13日-15日在美国圣何塞开展。SID吸引了全球绝大多数创新显示企业,尤其是基础器件、基础材料、基础工艺和前沿应用技术厂商参展。可以说从厂商覆盖能力和技术创新的超前性看,SID展会无疑是“遥遥领先”的。
但是,另一个问题是SID展会的主角几乎都不是美国企业。那么全球这么多强大的显示企业为何单单选择美国SID作为主舞台呢?
SID的优势,源于结构性市场调节
全球显示产业的创新与生产中心位于东亚。中大陆、日韩和我国台湾地区是最核心的四大玩家。其中,我国大陆在全球显示产业规模,消费能力、特别是前沿创新上的投入占比高达6-7成,占据主导地位。
例如,我国大陆地区LCD面板行业产销长期占全球7成以上、LED直显行业产能占全球8成以上、OLED行业销量和产能占全球过半……从消费端看,包括二次制造、中间件和出口在内,我国大陆地区是全球最大市场。即便只关注终端产品消费,我国大陆地区也几乎是所有大品类显示消费品的最大市场之一。
但是,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展会,SID不仅不在中国,甚至不在东亚。其地理位置上基本脱离了全球超9成的显示产业研发投入与年产值。究其原因则主要有三点:
第一是历史惯性。即现代显示产业发源于欧洲,此后美国借助一战后的全球工业地位,迅速成为最强大的显示行业“玩家”。在研发、产能和规模上领先。这种优势几乎保持到上世纪70年代。今天高度发达的LCD、OLED、LED等显示技术早期研究与发展,都得益于美国市场。这给SID展,带来了属于美国的“历史荣耀光环”。
第二是结构性市场优势。虽然美国市场在间接显示产品消费(即作为中间零部件的显示单元)和终端显示产品消费都不占据“总量优势”;但是,美国市场依然在顶尖显示产品消费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。
即,美国市场更能接受那些最贵的显示产品应用。这一点主要得益于“显示设备产业链与美国制造的关联日渐下降到可忽略的程度”,即美国显示产品对进口的依赖远超9成。这使得美元的购买力溢价优势,在终端消费市场表现非常抢眼。也就是,日本、东南亚或者我国市场上,被认为价格很贵的创新显示应用,折算成美元和美国普通消费主体收入后,相对价格下降了。
“美国是最重要的显示尝鲜市场。”这一点决定了美国SID展会很是重要。
第三是多方利益竞争和平衡的结构性影响。谁来搭台、谁来唱戏?一般是实力强的说了算。但是,这要求实力上拥有对其他参与者的主导性优势。显示产业我国大陆、我国台湾、日本、韩国的竞争,非常激烈。随都不愿意给对方捧场。这导致,显示产业链之外的美国,反而通过历史惯性和美元溢价购买力优势,成为了显示行业公认的“舞台”。
第四是我国显示产业展会多且细的格局,分散了影响力。国内围绕显示行业的展会,有终端产品展,如家电展、IFC;也有行业展会,如LED行业展;有需求行业展会如教育展、煤矿展、交通展、广电展CCBN;有行业协会展会和地方政府组织的展会;甚至还有海外市场展会,如广交会、进博会等等……
对于大型显示企业而言,如果全面参加国内各种关联展会,一年百次是基本起步。这种格局,表现了国内显示行业在供给和需求等方面的强大,同时亦对企业如何参会、每一个展会的全面性形成了挑战。即“群龙无首”的国内展会格局,与欧美地区仅少数几个重要展会的格局,形成了极大的反差。
恰是因为以上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让美国SID展会对于美国市场、对于全球市场而言,都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,成为了行业的风向标。这也向国内显示行业展现了一种“强大区域性协同组织能力”形成的“美式”软实力。
打破国际社会软实力瓶颈,国内显示产业要再上一层楼
“数字光芯首发4K Micro LED投影芯片、TCL华星最强最全印刷显示产品阵容、京东方非蒸镀非FMM量子点直接光刻技术(DP-QLED)显示宣布获得‘可量产工艺’……”为啥我们的第一、首创、历史性突破,要去美国“率先露面”?
有专业人士称,这种现象无疑是将我国显示产业的优势、话语权和软实力,主动送向别人。这是一种集体性竞争力的损失。而改变这样的现状,国内显示产业至少有两个层面的工作需要去做:
第一是,扩大显示消费规模、特别是终端市场上的高端前沿产品消费。美国SID最大的优势就在于,美国市场在高端消费上,依托美元溢价购买力优势,形成的行业前瞻领导力。
虽然,国内市场,暂时无法解开“美元购买力溢价”这个死结,但是随着美国的关税战、美元和美债信用透支,美元溢价带来的美国消费市场优势必然持续下降。同时,国内消费升级大潮汹涌,消费者对更好的、更前沿产品的接受力大幅提升,加上我国创新和智造带来的“前沿应用”本土化成本优势,将进一步推动对美国高端消费市场优势的竞争力升级。
此外,从结构性角度看,支撑美国前沿性、高端性消费“规模”的主要因素是美元溢价购买力。而国内市场,则拥有“总消费基数”优势。14亿人口带来的消费基数,让所谓尖端消费群规模其实并不弱于美国。显示行业,特别是面向商业市场、产业需求的消费品类,与数字化智能化社会建设相关的品类,我国的高端消费能力,总规模理应比美国市场规模更大。而在个人和家庭等消费品类上,显示行业的创新与我国高需求人群的结合,则需要更多“终端品牌”溢价力、吸引力的建设,实现对进口品牌替代性突破。
即,通过高端市场建设,确立前沿性技术和产品消费能力、规模优势,是打造一个行业集体性国际软实力的关键之一。
第二是,我国显示行业要形成更强的“协同和组织”能力。总规模更大、个体也够强、总个体数量更是领先,但是这也带来了国内显示行业的山头格局。结合市场需求、区域竞争、行业条块化形成的无形壁垒,让国内显示行业整体的“组织度”严重不足。“内战过于内行,让显示行业在对外展示、对全球软实力影响,包括从展会到标准定义各个环节,都出现了与硬实力的脱钩,进而把重要的软实力阵地拱手让人!”业内人士指出,组织能力是国内显示行业作为一个集体最缺乏的。
实际上,我国很多产业都存在过度内卷的问题。很多企业都存在隔壁兄弟是最大敌人的想法。这需要从行业协会、监管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多个方向进行协调。2024年7月,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“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”,标志着反内卷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。在显示行业综合的、集体性的软实力建设上,生态和标准建设能力提升上,反对内卷、加强集体组织性,也是早做早受益的工作。
综上述,从SID展会的全球聚光灯效应中不难看出,显示产业的竞争早已超越单纯的技术迭代与产能、需求扩张,而是迈向生态位整合与规则话语权的深层博弈。美国市场凭借历史积淀、货币红利与竞争性中立定位构建的"舞台效应",折射出全球化分工的复杂性,也暴露出我国产业链从"硬实力输出"到"软实力建构"的转型不足困境。
破解这一困局,一方面需通过超大规模市场纵深,消化前沿技术成本,培育消费者为技术溢价付费的良性机制;另一方面亟需打破"内卷茧房",构建更有组织度和协同度的行业发展良性体系和环境平台。——其中,中国显示企业在紧抓技术创新、需求升级、规模扩张的同时,也需要关注集体叙事对重构行业软实力框架的战略意义:将"参与者"身份升维为"规则共塑者",实现全球软实力价值链重塑的历史性"能级跃迁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