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B技术,迎来面板企业与LED直显企业“终极之战”

四季花开 2025-11-14

    2025年,COB的产能扩张已经从传统的LED直显产业,扩大至液晶/OLED显示面板企业阵营。京东方、TCL华星和惠科的扩张,将进一步加剧市场供给侧拥挤程度,成为显著影响行业未来竞争走势的“大事件”。

    面板企业看好大屏直显,布局LED直显不得不为

    “液晶面板百英寸产品热销的背后,其实代表了液晶/OLED面板企业在传统技术路径上,大尺寸化升级已接近终点!然而,商显市场的大尺寸化需求仍在持续增长。”行业人士指出,这是液晶面板企业选择COB LED技术的大背景。

COB技术,迎来面板企业与LED直显企业“终极之战”

    根据洛图科技数据,大尺寸面板是液晶面板企业的成长点。例如,全球市场,2025年三季度,75英寸以上的产品出货量约为240万片,同比增长18.0%,市场份额达到3.8%,同比提升0.3个百分点;2025年前三个季度,75英寸以上累计出货约710万片,同比大幅增长29.7%,增幅在所有产品中排名第一。98英寸及以上产品在第三季度的出货量约为51万片,同比大幅增长40.2%;前三个季度的总出货量约为135万片,同比大幅增长43.5%。

    大尺寸产品的高增长,是液晶面板企业效益的关键点,也是行业消化新增产能的重心。从全球市场看,这种增长尚处于初期阶段。全球市场中75英寸以上产品占比不足4%;但在国内市场,作为需求先发市场,75英寸以上液晶电视消费占比已接近15%。海外市场目前仍偏好小尺寸,未来将逐步向大尺寸升级,继续推动大尺寸产品的增长。

    然而,液晶显示技术的大尺寸化已基本走到尽头。受制于玻璃基板尺寸、偏光片尺寸、经济切割比例、运输与安装限制等因素,液晶难以在百英寸以上市场实现重大突破。这对于部分消费需求,特别是商用市场的大屏需求,是一个“坏消息”。尽管面板企业仍可从国际市场享受一段时间大尺寸增量的“红利”,但必须思考“液晶之后”和“百寸之上”的需求问题如何解决。

    此时,以拼接体制彻底打破尺寸限制的LED直显技术就映入了面板企业的眼帘。对于发力LED直显技术,液晶面板企业具备两大优势:短期来看,液晶显示对高等级LED背光需求增加,包括Mini LED、RGB LED背光的发展,以及COB背光技术的出现,促使液晶显示企业必须注重LED上游和中游技术的积累与应用。

    长期来看,TFT玻璃基AM驱动LED直显,以及面板化制造的Micro LED显示产品,是LED直显的进化方向。这不仅使液晶面板企业拥有的TFT巨大产能找到新的价值点,为其进入LED直显行业提供了强大的“既有能量”支撑;更在于TFT Micro LED有可能覆盖从穿戴设备到工程巨幕,普及至IT显示器、TV,以及车载等新型场景,与液晶、OLED等面板企业的传统产品线直接竞争。

    因此,面板企业进入LED直显,尤其是COB这样高集成度的行业,是看好商用大屏市场的表现、是突破液晶百寸以上尺寸上限的布局、是对液晶背光技术升级的协同、是对未来潜在竞争路线的补位,也是对TFT产能资源优势的提前布局。当然,除了这些“优势”价值点之外,面板企业布局LED直显也面临两大风险:一是与传统LED直显企业的竞争,二是Micro LED技术自身的可行性和成熟度风险。

    押注COB高端产能,引发行业供给侧激烈竞争

    在显示需求向大尺寸升级以及Micro LED技术潜力的吸引下,京东方、TCL华星和惠科等全球前三大面板企业积极扩张LED直显,特别是COB类产能。

COB技术,迎来面板企业与LED直显企业“终极之战”

    2025年3月10日,京东方在珠海的京东方晶芯科技有限公司成功举办了“屏曜万象 量产启航”COB量产交付仪式。该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,厂房面积超4万平方米,规划COB月产能达1万㎡以上,从启动到量产交付仅用了6个月。

    2025年9月15日,TCL华星在苏州基地成功举行MLED项目COB直显产品量产仪式,TCL华星首款Mini LED产品——P1.2 COB显示屏正式实现量产下线。TCL华星MLED项目于2024年7月成立,今年初签约后,TCL华星内部持续赶工,最终较原计划提前15天实现量产。

    惠科首条大尺寸COB产线于2024年1月实现量产。截至2025年2月,宜昌惠科透露已接获超1000平方米订单,并计划进一步扩产。预计两年后将月产能从一期的3000平方米提升至20000平方米。

    京东方、TCL华星和惠科不仅布局COB直显产能,更向上游延伸。京东方通过并购华灿光电,打通了从晶圆、外延到封装、终端的纵向技术链和产能。惠科在2025年启动布局了四川南充市全色系MLED新型显示芯片基地、绵阳惠科Mini LED一期项目、湖南长沙惠科Mini LED背光/直显模组及整机项目等三大项目,总投资额达147.6亿元。2020年12月,TCL华星光电与泉州三安共同成立了芯颖显示,2024年完成Micro LED中试线建设,通过与三安光电的合作获得更多上游资源支撑。

    无论是规划的数万平米COB产能,还是向上游市场的扩张,都显示出面板企业在LED直显市场的“来势汹汹”。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显示,Mini COB直显在2022年的月产能仅有21400㎡,2024年底则达到60300㎡/月,预计2025年底将达到88700㎡/月。京东方、TCL华星和惠科三大面板企业的规划产能,在整体产能中约占到三分之一的比例。即便考虑其他COB企业未来继续扩产,三大面板巨头的市场占比也至少会达到两成左右。

    此外,考虑到如惠科等企业的投资规模达百亿量级,其目标显然不是做这一市场的陪衬或补充品牌,而是要争夺“头牌”地位。业内预计,面板巨头与传统LED直显企业之间围绕COB的产能大战必然到来。

    巨头聚焦之下,成本力与规模成决胜关键

    “供销两旺,唯有价格不美!”业内人士表示,过去数年COB产能大增、技术持续成熟,成本加速下降,推动了市场规模翻番式扩大。但是,行业企业也面临增产不增收的现状。为消化进一步增加的产能,COB产品必然还需要加速降价,以扩大下沉市场和海外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求。

COB技术,迎来面板企业与LED直显企业“终极之战”

    对于产能竞赛和成本竞赛,业内人士表示,“不跟进是等死,跟进则需要资本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相匹配”!这种格局实际上已对市场产生挤出效应。部分终端品牌,包括新型的ICT厂商和中小厂商,放弃了自研COB技术、自建产能,转而采用OEM的方式实现短平快的发展。COB产能整体呈现出在行业头部企业中扩散的趋势,但在整个LED显示行业内,与传统表贴类产品相比,却具有高度集中在头部企业的特点——“如果未来市场对COB的依赖度上升到8-9成,可能LED直显市场中超过一半的企业将告别自主终端制造”,业内人士如此估计。

    这是因为,COB产品相较表贴产品技术难度更高、投资规模更大。同时,COB产品是面板化品类,对规模效益的需求也更高。因此,COB时代天然会是一个“强者时代”。

    面板巨头与传统LED直显龙头的强者较量,可能成为压垮二三线品牌的最终力量。这是行业人士目前分析的一种情况。除了企业层面的竞争,COB的加速上量也会对MiP技术路线图产生不小的影响。在小间距和微间距领域,采用COB技术还是MiP技术,最终很可能将由综合的成本竞争力决定。在这方面,COB的先发优势已占据领先位置。

    因此,在显示面板巨头拥有充分理由布局COB、并已投入巨资扩张产能的背景下,传统LED直显企业处于“不得不接招”的状态。可以预见,未来围绕COB市场的产能升级竞争还将进一步加剧,产业链整合与技术路线之争将共同塑造行业新格局。其中核心技术、规模优势、资金实力和包括车载,头显等新型应用空间将是主要的竞争方面。这也将是Micro LED新型显示领域一场未来主导权的“终极之战”。

分享到:
大家在说
发表评论
推荐阅读
光驱一体技术:重新定义LED产业未来光驱一体技术:重新定义LED产业未来作者:那山那水  25-10-24
188beat365 | 智慧家庭 | 商显 | 188金宝慱图片 | 会议/监控
电话:010-82755684
Baidu
map